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寒假放假时间暂无公布,大学通常从农历的农历十二月初十开始,各地的学校开始放假,元宵节后的寒假结束。寒假一般为1个月左右。但是在中国东北偏冷和其他高纬度地区,有时持续约45天,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持续约两个月。
2022年青海大学招生章程已经公布,主要包含学校概况、招生计划、报考条件、录取规则、收费标准、奖助学金等信息,以下是详细内容,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22〕1号)及教育部招生工作的相关规定,为规范招生行为,维护考生合法权益,确保学校招生工作阳光、公正,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青海大学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对口支援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国家首批百所创新示范校、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再次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上级主管部门:青海省教育厅。学校代码:10743。学校主校区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宁大路251号。
第三条 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的所有环节和学分,达到毕业要求,颁发经教育部电子注册的青海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青海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四条 学校成立普通本科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招生办公室)。学校普通本科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招生委员会的有关政策,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负责学校普通本科招生录取工作(含各类专项计划、专升本、省内专项等特殊类型招生录取工作)。
第五条 招生办公室为学校招生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按照教育部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执行学校普通本科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具体负责学校普通本科招生日常工作。
第六条 招生工作过程中不设置奖金或者予以任何承诺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学校成立招生监督工作办公室,设在学校巡察办,负责监督学校普通本科招生、考试、录取等各环节工作,维护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公开,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在招生工作中受理的信访举报交由校纪委负责受理。
第三章 招生计划
第七条 学校根据青海省教育厅核定下达的招生计划,并结合学校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源情况,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学校2022年本科招生预留计划不超过本年度本科招生总计划的1%,用于平行志愿投档范围内合格生源的调剂录取。最终招生专业及计划数以各省级招生机构审核公布的为准。预留计划的使用按照《青海大学本科招生预留计划使用办法》执行。
第四章 录取原则
第八条 学校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提档比例一般在招生计划的120%以内。学校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考试机构提供的考生电子档案信息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第九条 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类型,若首轮投档后计划未完成,接收征集志愿投档考生。
第十条 未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类型,按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投档规则,我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不足时,依次录取第二、第三……及征集志愿的考生。
第十一条 普通类专业进档考生按照专业志愿清(志愿优先)的原则确定专业(含未实行平行志愿模式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当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均未被录取时,对服从专业调剂者,调剂到其未填报且学校未录满专业录取,对不服从专业调剂者,学校将予以退档。
第十二条 在调档和专业分配时,认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给予考生的政策性加分。若遇考生投档成绩相同时,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考试院公布的同分排序规则为准。如仍不能确定先后顺序,则按考生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总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若再遇相同分数,则按考生综合科目成绩总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若按以上方法仍遇相同分数,则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单科成绩顺序进行排序。
第十三条 特殊类型专业招生录取
1.护理学专业不招收无志愿男生。
2.藏医学、藏药学专业只招收民族语言(藏语)考生;学校公共外语课不具备非英语语种开设条件,请非英语语种的考生谨慎填报。
3. 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地方贫困专项计划及青海省省内专项计划报考条件以青海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为准。
4. 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按照青海省教育厅核定下达的计划执行,其中各专业20%的计划用于退役军人专项计划,退役军人免试文化课,按照在校期间成绩、服役期间表现和专业课测试成绩等情况,综合评定,择优录取。
5.各招生专业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按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新高考改革省份考生按照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规定进行录取。
第十五条 学校按照大类招生的专业,学生进校经过一年至两年基础平台课程学习后,将结合本人在校学习成绩及志愿,按照各院系大类分流办法,在大类所涵盖的专业内进行分流。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新生报到及资格复查
1.被录取新生必须持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按时入学,根据要求到指定学院报到。对未经学校批准,在学校规定的报到截止日期2周内未到校报到的,视为自动放弃入学资格。
2.按照《青海大学关于建立健全学生学籍学历管理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在入校3个月内对新生进行资格复查。经复查不合格或有弄虚作假的,学校将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第十七条 收费标准
1.新生入学后根据《青海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执行,第一学年按国家核定的标准预收学费,普通本科理工类专业4500-4800元/年;农牧类专业3600元/年;医学类专业4000-5200元/年;经管类专业4100元/年。第一学年后按所修学分分年度进行核算,根据应收的费用多退少补。
2.住宿费标准:学校统一安排学生住宿,实行公寓化管理,收费按《关于青海大学等高校学生公寓收费有关事宜的复函》【青发改函[2012]379号】的审批标准执行,根据所住房型,600元-1200元/生・年不等。
第十八条 奖助(贷)学金
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符合政策要求的,可在生源地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家庭经济仍有困难的同学,学校将采取国家助学奖、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社会捐助等多项有效措施,帮助完成学业,决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本章程适用于我校普通本科招生工作,由学校普通本科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学校以前有关招生工作的文件规定如与本章程相悖之处,以本章程为准。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211 |
---|---|---|---|---|---|---|---|---|
清华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42 | 10 | 211 |
北京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22 | 21 | 211 |
复旦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16 | 21 | 211 |
中国人民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15 | 23 | 211 |
浙江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11 | 28 | 211 |
南京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01 | 42 | 211 |
南开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97 | 50 | 211 |
同济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94 | 56 | 211 |
武汉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90 | 68 | 211 |
北京师范大学 | 师范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85 | 85 | 21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理工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82 | 96 | 211 |
厦门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73 | 134 | 211 |
中央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 | 民族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73 | 134 | 211 |
中山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69 | 148 | 211 |
中国传媒大学 | 语言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58 | 204 | 211 |
西安交通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57 | 213 | 211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56 | 219 | 211 |
中央财经大学 | 财经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55 | 225 | 211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语言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48 | 283 | 211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语言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44 | 325 | 211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财经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42 | 348 | 211 |
山东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41 | 356 | 211 |
湖南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41 | 356 | 211 |
重庆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39 | 372 | 211 |
上海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39 | 372 | 211 |
中南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38 | 387 | 211 |
吉林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31 | 459 | 211 |
华南理工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30 | 473 | 211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30 | 473 | 211 |
苏州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9 | 480 | 211 |
中央民族大学 | 民族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7 | 503 | 211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6 | 518 | 211 |
西南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6 | 518 | 211 |
东北师范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6 | 518 | 211 |
四川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3 | 564 | 211 |
西南财经大学 | 财经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2 | 582 | 211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1 | 593 | 211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农林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0 | 609 | 211 |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理工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19 | 618 | 211 |
兰州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17 | 643 | 211 |
湖南师范大学 | 师范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17 | 643 | 211 |
西南交通大学 | 理工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16 | 662 | 211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财经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16 | 662 | 211 |
郑州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15 | 683 | 211 |
暨南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15 | 683 | 211 |
云南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13 | 711 | 211 |
华东理工大学 | 理工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12 | 732 | 211 |
中国矿业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10 | 769 | 211 |
河海大学 | 理工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09 | 784 | 211 |
南昌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07 | 819 | 211 |
辽宁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07 | 819 | 211 |
武汉理工大学 | 理工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06 | 835 | 211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理工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05 | 854 | 211 |
长安大学 | 理工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04 | 869 | 211 |
大连海事大学 | 理工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99 | 949 | 211 |
海南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99 | 949 | 211 |
中国药科大学 | 医药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94 | 1056 | 211 |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93 | 1077 | 211 |
贵州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90 | 1146 | 211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理工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89 | 1168 | 211 |
东北林业大学 | 农林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84 | 1285 | 211 |
新疆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81 | 1362 | 211 |
东北农业大学 | 农林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73 | 1591 | 211 |
宁夏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63 | 1891 | 211 |
北京体育大学 | 体育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59 | 2036 | 211 |
西藏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56 | 2158 | 211 |
青海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53 | 2264 | 211 |
青海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37 | 2926 | 211 |
延边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06 | 4550 | 211 |
西北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05 | 4626 | 211 |
内蒙古大学(蒙汉双语授课)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404 | 4680 | 211 |
内蒙古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 | - | 211 |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985 |
---|---|---|---|---|---|---|---|---|
清华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42 | 10 | 985 |
北京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22 | 21 | 985 |
复旦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16 | 21 | 985 |
中国人民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15 | 23 | 985 |
浙江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11 | 28 | 985 |
南京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01 | 42 | 985 |
南开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97 | 50 | 985 |
同济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94 | 56 | 985 |
武汉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90 | 68 | 985 |
北京师范大学 | 师范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85 | 85 | 98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理工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82 | 96 | 985 |
厦门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73 | 134 | 985 |
中央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 | 民族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73 | 134 | 985 |
中山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69 | 148 | 985 |
西安交通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57 | 213 | 985 |
山东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41 | 356 | 985 |
湖南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41 | 356 | 985 |
重庆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39 | 372 | 985 |
中南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38 | 387 | 985 |
吉林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31 | 459 | 985 |
华南理工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30 | 473 | 985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30 | 473 | 985 |
中央民族大学 | 民族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7 | 503 | 985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6 | 518 | 985 |
四川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3 | 564 | 985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农林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20 | 609 | 985 |
兰州大学 | 综合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17 | 643 | 985 |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 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薪火相传,学校谱写了一部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创业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1年以来,清华大学等4所知名高校先后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0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
学校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4亿元;图书馆藏书167万册。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硕研究生1500余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学校有教职工4615人,其中医护和专职科研人员2565人、专任教师1467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329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87%。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0个,本科专业6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1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项目109人,团队项目9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60余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和青海省着力推进的三江源生态保护、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等相关的特色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联系紧密。在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五年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1408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科研经费总计近7亿元,获得成果578项,其中国际领先11项、国际先进61项、培育新品种40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次、青海省科技进步奖31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8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192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加入了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启动了新一轮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模式合作项目,推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秉承“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弘扬“五个特别”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