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等级 | 入选年份 |
1 | 西华师范大学 | 小学教育 | 国家级 | 2019 |
2 | 西华师范大学 | 历史学 | 国家级 | 2020 |
3 | 西华师范大学 | 物理学 | 国家级 | 2020 |
4 | 西华师范大学 | 生物科学 | 国家级 | 2020 |
5 | 西华师范大学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省级 | 2020 |
6 | 西华师范大学 | 学前教育 | 省级 | 2020 |
7 | 西华师范大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省级 | 2020 |
8 | 西华师范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省级 | 2020 |
9 | 西华师范大学 |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 省级 | 2020 |
10 | 西华师范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省级 | 2020 |
11 | 西华师范大学 | 环境工程 | 省级 | 2020 |
12 | 西华师范大学 | 园林 | 省级 | 2020 |
学校宿舍环境舒适,有六人间和四人间,皆配备空调,正在安装热水。
1、西华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6人;
2、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3人;
3、西华师范大学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6人;
4、西华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历史类招生计划人数为4人;
5、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历史类招生计划人数为5人;
6、西华师范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历史类招生计划人数为3人;
西华师范大学2021年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 ||||||
序号 | 专业名称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招生科目 | 招生批次 | 招生人数 |
---|---|---|---|---|---|---|
1 | 经济学 | 广东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4 |
2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广东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6 |
3 | 外国语言文学类(050261.翻译+050262.商务英语+050201.英语(师范)) | 广东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3 |
4 | 化学类(070302.应用化学+070301.化学(师范)) | 广东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3 |
5 | 计算机类(080902.软件工程+0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 广东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5 |
6 | 网络空间安全 | 广东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5 |
7 | 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 广东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6 |
8 | 园林 | 广东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5 |
9 | 工商管理类(120203.会计学+120201.工商管理) | 广东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3 |
10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广东 | 2021 | 历史类 | 本科批 | 6 |
11 | 外国语言文学类(050261.翻译+050262.商务英语+050201.英语(师范)) | 广东 | 2021 | 历史类 | 本科批 | 3 |
12 | 网络与新媒体 | 广东 | 2021 | 历史类 | 本科批 | 4 |
13 | 历史学(师范) | 广东 | 2021 | 历史类 | 本科批 | 5 |
14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广东 | 2021 | 历史类 | 本科批 | 5 |
15 | 工商管理类(120203.会计学+120201.工商管理) | 广东 | 2021 | 历史类 | 本科批 | 3 |
1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广东 | 2021 | 历史类 | 本科批 | 4 |
17 | 旅游管理 | 广东 | 2021 | 历史类 | 本科批 | 4 |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西华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5 | 理科 | 本二 | 520 | 103782 |
西华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20 | 理科 | 本二 | 502 | 94764 |
西华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2 | 理科 | 本二 | 495 | 91887 |
西华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8 | 理科 | 本二 | 494 | 86358 |
西华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6 | 理科 | 本二 | 488 | 95810 |
西华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9 | 理科 | 本二 | 485 | 88488 |
西华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21 | 理科 | 本二 | 473 | 103343 |
西华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7 | 理科 | 本二 | 466 | 89794 |
西华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4 | 理科 | 本二 | 442 | 110827 |
西华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3 | 理科 | 本二 | 439 | 102540 |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6年,发轫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东北大学。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至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在川北有识之士倡议及川北三十六县十盐场支持下,依托东北大学的川籍师生在三台原校址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与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先生创立的西山书院共同组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1952年学校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等高校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学校一分为二,留在南充的部分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南充师范学院,1989年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2003年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立教报国、育才造士,矢志不渝为民族复兴和地方建设服务;始终坚持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矢志不渝为基层教育和基础教育服务;始终坚持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矢志不渝传承和弘扬学校的办学精神;始终坚持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争创一流,矢志不渝擘画和推进学校的强校事业,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办学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入选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首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是四川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确定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和四川省重要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基地、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基地,是全省首个被授牌“四川省优秀大学生选调基地”的省属高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
学校学科优势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现有81个本科专业,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生态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天文学、中国史等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生态学与生态治理学科领域、政治学与社会治理学科群纳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四川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的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南充市重点实验室6个;拥有省级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4个。建有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中心西南分中心、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熊猫主食竹保育示范基地等9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川北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及川东北航空模型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拥有四川省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生态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等科技转化与社会服务科研机构。
学校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著名古代文学专家郑临川、周虚白、傅平骧,史学专家赵吕甫、龙显昭,哲学专家李耀仙,遗传学专家汤泽生,国际公认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胡锦矗、中国隐翅虫分类研究专家郑发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发展积淀了浓厚的学术底蕴。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5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800余人。获评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千人计划”、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荣誉称号的有100余人;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口碑好。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30000余人。学校承担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400余项、省级800余项: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3项,获得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7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70余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近35万余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