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暂未公布,预计今年2022年会公布,一旦公布,本文会及时更新,以下是第四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科评估结果,也是截至到目前最新的学科排名,其中比较好的学科是化学工程与技术,被评为B-。
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259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B- |
2 | 10259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机械工程 | C-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设的专业有: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应用化学、制药工程、英语、德语、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生物工程、绘画、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数学与应用数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轻化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具体完整专业见下表。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文科 | 本二 | 596 | 14237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8 | 文科 | 本一 | 581 | 7829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0 | 理科 | 本一 | 580 | 32915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9 | 文科 | 本一 | 579 | 6796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77 | 13412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0 | 文科 | 本一 | 574 | 6530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72 | 15748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理工 | 安徽 | 2012 | 文科 | 本二 | 566 | 17662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2 | 文科 | 本二 | 565 | 18436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理科 | 本一 | 559 | 55300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8 | 理科 | 本一 | 554 | 35182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0 | 文科 | 本一 | 552 | 14220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理科 | 本二 | 551 | 64199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0 | 理科 | 本一 | 550 | 53487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9 | 理科 | 本一 | 550 | 32822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47 | 42317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5 | 理科 | 本二 | 541 | 76335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40 | 8853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理科 | 本一 | 538 | 43765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4 | 文科 | 本二 | 536 | 14466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35 | 50659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文科 | 本二 | 534 | 15236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4 | 文科 | 本二 | 533 | 15875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理工 | 安徽 | 2012 | 理科 | 本二 | 531 | 56797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3 | 文科 | 本二 | 531 | 16852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30 | 11190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7 | 理科 | 本一 | 523 | 37359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文科 | 本二 | 521 | 14444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2 | 理科 | 本二 | 518 | 69312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理科 | 本二 | 517 | 63006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6 | 理科 | 本二 | 511 | 69647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8 | 理科 | 本二 | 508 | 72263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理工 | 安徽 | 2012 | 文科 | 专科 | 508 | 64368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9 | 理科 | 本二 | 505 | 68224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7 | 理科 | 本二 | 488 | 66796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4 | 理科 | 本二 | 481 | 60796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理科 | 本二 | 478 | 58979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3 | 理科 | 本二 | 470 | 67066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理科 | 专科 | 468 | 168735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文科 | 专科 | 458 | 64378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4 | 理科 | 本二 | 445 | 106817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理科 | 专科 | 435 | 159029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8 | 理科 | 专科 | 431 | 150428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0 | 理科 | 专科 | 428 | 158702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理工 | 安徽 | 2012 | 理科 | 专科 | 415 | 167932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7 | 理科 | 专科 | 410 | 151565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1 | 理科 | 专科 | 405 | 164518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理科 | 专科 | 376 | 171256 |
202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省份 | 层次批次 | 科类 | 录取最高分 | 录取最低分 |
上海 | 本科甲平行 | 美术与设计学类 | 472.47 | 459.39 |
高职 | 艺术设计 | 303 | 259 | |
江西 | 提前 | 美术与设计学类 | 72.05 | 68.21 |
江苏 | 本科批 | 美术与设计学类(历史类) | 519 | 509 |
浙江 | 艺术第二批 | 视觉传达设计 | 560 | 557 |
环境设计 | 563 | 562 | ||
产品设计 | 558 | 556 | ||
绘画 | 560 | 554 | ||
高职批 | 艺术设计 | 510 | 498 | |
安徽 | 本二批 | 美术与设计学类 | 768 | 746.95 |
河南 | 艺术本科A段 | 视觉传达设计(文史) | 75.58 | 72.35 |
环境设计(文史) | 73.68 | 70.82 | ||
产品设计(文史) | 70.49 | 68.48 | ||
广东 | 本科批 | 美术与设计学类 | 519 | 518 |
202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上海)
批次 | 专业(类)名称 | 科类 | 录取 最高分 |
录取 最低分 |
本科艺体甲批平行段 | 产品设计 | 艺术 | 462.27 | 459.39 |
本科艺体甲批平行段 | 环境设计 | 艺术 | 464.37 | 459.68 |
本科艺体甲批平行段 | 绘画 | 艺术 | 470.75 | 461.82 |
本科艺体甲批平行段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 | 472.47 | 462.44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院校介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肇始于1954年,是中国最早以“应用技术”命名的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秉承“依产业而兴、托科技而强”的办学理念,坚定“协同创新、共创价值”的发展模式、追求“卓而独特、越而胜己”的价值取向,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
学校入选全国百所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建设单位、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18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应用技术型)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2021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重点建设单位。
学校学科布局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现有19个二级学院(部),专业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香料香精化妆品与绿色化工”为引领,以“功能新材料和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设计文创与创新管理”为协同的三大特色学科群,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本科专业5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15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2个专业获批国家和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2790人、本专科生16480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743人,其中专任教师126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86人;“双师型”教师812人;拥有省部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151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20人次、省部级人才131人次,形成了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省部级领军人才为支撑、优秀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人才梯队;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四有”好老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果丰硕。大力弘扬“厚德精技 砥砺知行”的大学精神和“明德 明学 明事”的大学校训,聚焦未来工程师关键能力,构建“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卓越引领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勇担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现有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个;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6个,其中获批上海市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项1个;拥有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课程、精品课程42门;获批教育部和上海市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个;近两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单位)、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