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药科大学2019年本科专业各省(区、市)录取分数统计表(仅供参考) | |||||||
省份 | 科类 | 第一批本科分数线 | 第二批本科分数线 | 录取人数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平均分 |
广东 | 文史 | 546 | 455 | 205 | 553 | 539 | 541 |
理工 | 495 | 390 | 2871 | 559 | 472 | 489 | |
海南 | 理工 | 539 | 20 | 666 | 605 | 624 | |
北京 | 理工 | 432 | 4 | 544 | 494 | 513 | |
上海 | 理工 | 403 | 6 | 479 | 454 | 462 | |
江西 | 理工 | 522 | 449 | 8 | 547 | 537 | 542 |
山东 | 理工 | 443 | 6 | 568 | 546 | 559 | |
重庆 | 理工 | 525 | 435 | 4 | 539 | 516 | 527 |
山西 | 理工 | 507 | 432 | 8 | 502 | 491 | 496 |
广西 | 理工 | 509 | 347 | 4 | 509 | 507 | 508 |
湖南 | 理工 | 500 | 448 | 6 | 511 | 504 | 506 |
河南 | 理工 | 502 | 385 | 4 | 513 | 507 | 510 |
湖北 | 理工 | 505 | 388 | 4 | 505 | 503 | 504 |
陕西 | 理工 | 468 | 363 | 4 | 483 | 474 | 477 |
安徽 | 理工 | 496 | 426 | 6 | 526 | 506 | 513 |
贵州 | 理工 | 470 | 369 | 14 | 485 | 467 | 475 |
河北 | 理工 | 502 | 379 | 6 | 522 | 512 | 515 |
福建 | 理工 | 493 | 393 | 6 | 493 | 490 | 491 |
云南 | 理工 | 535 | 435 | 8 | 568 | 539 | 548 |
四川(一本) | 理工 | 547 | 495 | 20 | 613 | 574 | 599 |
辽宁 | 理工 | 369 | 6 | 547 | 538 | 542 | |
浙江 | 理工 | 595 | 496 | 6 | 632 | 597 | 612 |
黑龙江 | 理工 | 447 | 372 | 6 | 521 | 491 | 508 |
江苏 | 理工 | 345 | 307 | 6 | 364 | 353 | 357 |
吉林 | 理工 | 530 | 350 | 6 | 543 | 528 | 534 |
天津 | 理工 | 400 | 6 | 531 | 493 | 506 |
广东药科大学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1958年创建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78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定名为广东医药学院;1994年更名为广东药学院;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东药科大学”。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药学中西、医道济世”的校训,弘扬“励志笃行、融通日新”校风,现已发展成为“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高等学府。
学校拥有广州(大学城、赤岗、宝岗)、中山和云浮三大校区五个校园,占地近5300亩。设有19个学院(部)、2家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现有49个本科专业,是全国药学类专业最齐全的高校之一。其中药物制剂、中药制药、药物分析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9-2020)》中,排名分别居全国第8、第9、第10,省内第1、第2、第1。药学、临床医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等13个专业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物分析、中药分析、卫生统计学3门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内科学等19门课程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共2.4万余人。
学校学科特色突出,以药学、中西医结合为龙头的大药学、大健康学科群优势明显。临床医学学科2017年率先跨入ESI全球排名前1%并持续至今,化学、药理与毒理学于2020年、农业科学于2021年分别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药学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并列第21位;中西医结合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2018、2019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3、前5%。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包括1个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另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和广东省重大发展战略,科研实力日益雄厚。建有“国家级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中山生物医药创新平台”、教育部糖脂代谢病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3个,建立了完备的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大药”及医药一体的研发创新体系。其中,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尤为突出,已形成多学科综合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病诊疗新模式,制定首个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国际规范并在第5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发布,研制了“复方贞术调脂胶囊”等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获国家、PCT、欧美发明专利授权共437项。近年来,学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奖、国家专利优秀奖等;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项;参与研发81个新药产品与技术,产生效益近千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1733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比90.8%(其中博士学位人员占比46.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比44.8%,共有博士硕士生导师300余人。其中拥有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优青、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粤百杰培养工程人才、珠江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特支计划”系列人才、广东省教学名师等163人,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5个。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以维护健康、呵护生命为己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药医及相关领域高素质人才。建校以来共培养了14万多名毕业生,在广东省600多家医药企业中,由校友创办或担任高管的超过三分之一。
学校先后与5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招收包括俄罗斯、印度、南非等40多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学校重视国际交流合作,近年来承办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理事会2019年年会暨中俄国际医药科技创新与合作峰会、第25届中日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论坛暨图片展活动等,主办5届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2019中国整合药学大会暨粤港澳健康产业发展(云浮)高峰会议、2020年中俄合作新冠疫情防控学术交流会等,牵头成立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中国整合药学联盟,学术、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